主办方:中国酒店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时 间:2025-04-05 11:34:51
地 点:北京
再次,让负责人出庭应诉促进行政争议真解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所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要求我们依法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在政治生活中将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持续的民主链条,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依法落到实处。要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将法治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之中,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尊重不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线。要善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探索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途径,搭建便捷议事平台,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以法治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全面依法治国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成熟定型的本质要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抉择,是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飞跃。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表明我们党推进依法治国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定位越来越精准,举措越来越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如果完全停留在旧的体制机制框架内,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来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必须将依法治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高度有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要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了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新高度,赋予全面依法治国新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
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和战略谋划,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进入专题: 法治 。
从方略到战略,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动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之所以取得开创性历史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导。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邓小平曾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国理政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是国家治理领域的首要任务。法律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规矩。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实现法治化提供了新的方案选择。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精辟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回答了坚持和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立了具有原创意义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逻辑系统,因而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指南。纵观世界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与法治内在联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两步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启了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法治中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需求不断增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法治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且意味着法治的职能更加全面,法治的体制和机制更加健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机构成要素。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在当代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进程中,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保持独立自主的法治品格,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法治现代化新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构想以及法治中国建设蓝图。在当代中国,作为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在当代中国,坚持和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机传承的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就是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实现从人治型的国家治理体系向法治型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性转变,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构筑一个以法治现代化为基本依托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最为深厚的法治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对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第三,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悉心把握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需求新期待,坚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有获得感来检验全面依法治国的成败得失,切实解决好法治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创造性地论述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战略地位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社会革命,从中国的国情条件出发,成功地开辟和拓展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摆脱固有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推出产融结合、试点示范等一批集成创新,力争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不断扩大的养殖规模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资源的透支和生态的破坏。...